文 | 历史九点半
在中日韩东亚儒家文化圈中,做俘虏被认为是耻辱的事,贪生怕死的烙印可能伴随终生。因此,战场上很多士兵宁愿战死,也不愿被俘。
排除少数贪生怕死之辈,大多数士兵不愿被俘,但战场环境多变,有时并不能如你所愿,比如在重伤昏迷丧失行动力,又或者被围,没有武器自绝的情况下,被俘几乎是一定的。
虽说国际法规定不能虐俘,但战俘被虐打很常见,一旦被俘,往往会出现两种结果。一种是经受不住长期折磨后被策反,为敌卖命;一种是宁死不屈或被杀、或被关直到战争结束。
相信大家看影视剧,经常能看到这一情节,某人被俘忍受不住严刑拷打,最终叛变,有人至死不愿投降,英勇就义。那么问题来了,战争中的俘虏,除了叛变或宁死不屈外,可以假装投降再趁机逃走吗?
假设战争中不幸被俘,免不了遭受酷刑,忍受身体和精神的摧残。作为士兵,如果先假装投降,叛变敌人,保全自己的性命,再寻找机会脱身,反杀敌人,或者直接逃跑不行吗?
其实,这种看似容易,实际操作起来却很困难,现实中有成功的例子,但很少。比如咱们之前介绍过的被俘志愿军张文荣。张文荣被俘后,就是假装被美军策反,美军将他培养成间谍,准备投放到志愿军时,张文荣果断炸掉美军飞机,重返志愿军队伍。
既然张文荣可以做到,其他被俘士兵为何不能这么操作呢?总结起来主要有3个原因。
一、精神控制
之所以被俘士兵不敢假装投降再逃跑,是因为精神上被控制怕了。战争中很多俘虏会趁机逃跑,然而一旦失败,会遭受更严厉惩罚,轻则打骂,重则直接处死,这对于想要逃跑的人来说,是需要好生掂量的。
比如,我们经常会看到新闻,某某人被囚,长期受到打骂,后来有了行动自由,有很多机会可以逃跑,但就是不走。很多评论就在质疑,被囚者傻或者懦弱。
其实,真没想的那么容易,这种往往都是经历过几次逃跑失败后,心理防线被摧毁了,或者说精神被对方控制了,不敢再冒险了。同理,被俘士兵很多也是如此,一旦经历过逃跑失败遭受毒打,大多数人绝不敢再贸然行事。
二、利益捆绑
战争年代,一些被俘的人,在被敌人策反后,敌人往往会制定一整套的流程来保证你不敢出尔反尔。比如让你杀死自己的战友或执行破坏任务,让你手上沾上战友的血,把你和对方的利益捆绑在一起。这个时候很多人是不敢诈降的,因为你无法保证逃跑后,回到原部队是否会被惩罚。
如果是同一国的内战双方,类似的还有掌握策反人的黑料,要挟亲人等等手段,这些都会让被策反人心有余悸。当然,金钱方面的诱惑也是很大的。
三、低阶士兵
很多被俘士兵是低阶小兵,没有作为间谍的资质和能力,没有利用价值,因此对方不会花费时间精力来策反你。这种士兵被俘,往往会被大规模的关押在一起,即使想投降,对方也不一定会接受。
因此,我们看到,战争中的被俘士兵,要么是直接叛变,要么是宁死不屈,很少有假装投降叛变再趁机逃跑的情况发生,因为需要顾虑的太多了。